如果没加入WTO, 东大就没今天的发展? 这20多年藏着答案

  • 2025-07-22 00:21:12
  • 125

2001年12月,东大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之后的20多年里,东大从全球产业链里的重要参与者,慢慢长成了拥有完善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

2002年的时候,东大进出口总额是3256亿美元,到2022年已经涨到3.59万亿美元;

从靠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基地,变成能自己造出智能手机、汽车、机床的工业强国。

很多人会想,要是当年没加入WTO,今天的东大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要聊这个问题,先看看当年大家怎么说。

有网友记得,2000年前后买电脑、手机,配件大多是菲律宾、泰国产的,那时候“东大制造”还带着“廉价、质量一般”的标签。

当时除了中.央媒体,不少媒体都在担心,放开市场后,国内制造业会不会被外资挤垮。

后来的情况确实挺激烈。乐百氏、小护.士这些全国知名品牌被收购,辽河冰箱、金凤电视这些地方品牌,还没被全国人知道就消失了。

有网友说得实在,没有当年的年轻劳动力,哪来现在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

有人算过一笔账,1990年东大出口总额491亿美元,1996年就到了1548亿美元,这6年里平均每年增长17%,这可是在加入WTO之前。

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四小虎”没靠WTO,1990到1996年出口也平均每年增长10%。

这说明,只要有基础,出口想保持高增长,不一定非得靠“加入WTO”这一个机会。

东大能有后来的发展,得从自己和外部两方面看。

国内早就攒够了“工业化的本钱”。

上世纪90年代,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让年轻劳动力有了基本素质,港口、公路、电力这些基础设施慢慢完善,还有钢铁、化工这些完整的重工业底子。

那时候国内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工厂按计划生产,东西卖不出去,银行还得一直输血。

说白了,我们特别需要更大的市场,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全球的。

全球也在找“稳定的供货方”。

欧美国家需要又便宜又好的商品,既能满足老百姓消费,又不会推高物价,还不用自己承担生产带来的污染。

那时候东南亚、拉美要么工业基础弱,要么政局不稳定,东大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年轻的劳动力,刚好能补上这个缺口。

像有人说的,这不是谁给的机会,是两边都需要。我们需要市场,他们需要供货。

加入WTO更像个“加速器”。

不用再跟各个国家挨个谈双边协议,一次性就能对接全球市场,进出口增长更稳了。

2001年之后的十年里,东大出口平均每年增长18%,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16548亿美元。

不过就算没加入,以东大的基础,通过双边协议、东盟10+3这样的区域合作,也能慢慢打开市场。

东南亚国家没靠WTO也能增长,东大体量更大,潜力只会更强。

重要的是,东大工业能后来居上,不是“别人给的”。

当年外资品牌在手机市场几乎“躺着赚钱”,诺基亚、三星占了大头;

现在国产手机能在全球竞争,靠的是无数工科学生熬夜搞研发,工人踏踏实实干,一点点试错改进。

西方搞技术封.锁,我们就靠逆向工程破.解;有专.利墙挡路,我们就自己搞研发。像网友说的,核心技术是自己啃下来的,不是谁施舍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没加入WTO,东大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吗?

答案是否定的。

加入WTO确实让东大更快融入全球化,让工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快了不少。

进出口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东南沿海发展带动全国,这些都是明摆着的。

不过这背后,是东大早就有的条件:年轻的劳动力、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的工业和基建,还有“要发展”的内生动力。

哪怕没加入WTO,全球对供货的需求还在,东大对市场的需求也在。

发展可能慢一点,路径可能绕一点,但凭着自身的条件和努力,照样能走到今天的位置。

毕竟,能让十几亿人在二三十年里过上物资丰富的生活,核心是中国人自己的勤劳和韧劲,是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融入全球化的选择。

这个选择,本就是历史走到那一步的必然。

现在东大还在强调“扩大开.放”,因为大家都清楚,全球化没结束,东大的发展,从来都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