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拥抱中国, 大众的“反击”
- 2025-07-22 16:36:02
- 275
合肥研发中心的午夜,显示屏上的代码如瀑布般流淌。年轻的中国工程师们正主导开发大众下一代电子架构的核心——这个名为CEA的“中国大脑”,将成为大众全球车型的神经中枢。两年前,恐怕没人能预见:大众竟会以一场“中国智慧反哺全球”的范式革命,在130个品牌的惨烈厮杀中杀出血路。
“单纯降价是品牌价值的慢性自杀,”大众中国CEO贝瑞德面对德国《商报》的镜头,道出了大众的清醒抉择。
为此,大众的破局,布局和格局战略显现,执行力度方面也日渐坚决。
01 破局:砸碎“狼堡桎梏”,研发中心上演“中国速度”奇迹
面对本土品牌的闪电攻势,大众彻底颠覆了“德国主导”的研发逻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自我革命。在合肥研发中心,Cariad中国团队的基因已被重构:约70%的工程师投入自主编程开发,比例较两年前彻底反转。这场研发体系的“换心手术”成效惊人:在华新车型开发周期从48个月锐减至24-30个月,“中国速度”正倒逼狼堡加速。更关键的是,中国团队主导的CEA电子电气架构、2026年推出的“CMP紧凑型主平台”及2027年“CSP中国可扩展平台”,绝非仅为本土市场而生——它们承载着支撑未来30款全球电动车型的野心。贝瑞德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实践,将让整个集团在全球竞争中更具优势。” 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大众全球技术话语权的重构——中国,从执行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
02 布局:“竞合棋局”下的资源通吃,构建技术护城河
当“闭门造车”已成绝路,大众在中国下出了一盘精妙的“竞合棋”。与小鹏的合作,绝非简单的技术输血:双方联手打造两款差异化车型,巧妙避开内耗,实现软件敏捷性与德系品控的完美嫁接。大众借此快速补足智能短板,小鹏则获得顶级供应链与品控体系加持。但大众的野心不止于此:在深化地平线等本土伙伴合作的同时,其自主研发能力正疾速膨胀,逐步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远航”。
这种“开放中自主”的策略,使大众既能汲取本土生态养分,又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的命脉。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财务布局:2023年在华合资企业44亿欧元利润,支撑了90%以上本土投资,形成“以中国利润投资中国未来”的完美闭环。上汽大众“一口价”稳定终端、一汽大众“原装备件终身质保”强化服务粘性,皆源于此。当对手深陷价格战泥潭,大众正用技术深度与服务厚度,构筑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03 格局:中国升维“全球出口枢纽”,锚定下一个十年
大众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已发生根本性跃迁:“中国制造”正被赋予“面向亚洲及中东的出口枢纽”这一全新使命。帕萨特生产基地悄然从南京迁至宜兴,适配电动化升级,释放的产能将用于出口。但这盘棋局边界清晰:出口重点瞄准东盟、中东等“亲华”市场,绝不触碰欧洲与北美“红线”,避免内部倾轧。其本质是增量拓展,而非替代。金标大众ID. EVO概念车揭示未来杀招:专为中国路况优化的L2++纯视觉无图智驾、800V超充+700km续航,2026年安徽量产——这些“中国方案”武装的车型,将成为出口尖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跨国品牌在华份额已滑落至30%区间,大众却逆势构筑起“德国品质+中国智慧”的双重堡垒。这场背靠中国的转型,不仅是自救,更是一次为全球跨国车企探路的“诺曼底登陆”。
后话:
首批搭载中国研发技术的帕萨特,正从上海港启程驶向中东。合肥研发中心的屏幕上,第二代CEA架构的代码已开始奔涌——2027年,它将赋予大众全球车型L3级自动驾驶能力,无论油电。当欧洲同行还在争论“中国威胁”,大众已用行动证明:拥抱中国、融入中国、甚至让中国引领,才是跨国巨头在智能电动时代的终极生存法则。这不是妥协,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的豪赌,赌注是下一个十年的全球汽车霸权。大众的中国突围战,远未结束,但它已为所有跨国车企写下了一本鲜活的“中国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