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 我对AI产品设计的五个新启发

  • 2025-08-02 07:57:52
  • 767

大模型、智能体、AI原生……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热词很多,干货更多。但真正值得产品人思考的,是这些技术如何重塑“做产品”的方式。本文从大会现场观察出发,总结AI产品设计的五个关键启发,助你在热潮中找回决策坐标。

作为一名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把大模型“变成产品”的产品经理,我一直关注行业的前沿进展。

最近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落幕,这是一场堪比AI界春晚的盛会,不仅有各大厂的压轴发布,还有很多一线团队的实操经验分享。

与其说这是一个技术大会,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AI产品设计的灵感快闪展”。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复述谁家模型有多强,而是想从一个AI产品经理的视角,提炼出五个特别有启发的设计思路或产品亮点,帮助更多做ToB、做平台、做Agent系统的朋友,跳出“做个壳套个API”的路径,看到更远的路。

01从工具到“同事”:智能体系统设计的转变

在阿里云的展台上,有一个演示让我印象很深。一个名为“无影AgentBay”的平台,能把多个智能体组合起来,完成一整套流程式的业务操作。比如信息检索、数据核对、工单处理等。

在我看来,这不再是“AI助手”了,更像是一个有判断力的虚拟“同事”。

启发在于:我们做AI产品不能再只考虑工具体验,而是要像搭建一个组织那样,设计智能体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你怎么判断一个AIAgent是不是“尽职”?

–它会不会胡说八道?

–它怎么和别的Agent交接工作?

这些问题决定了产品的“好用”是否能真正落地。

02一句话生成世界”:重新定义输入方式

腾讯展示了一个叫“混元3D世界模型”的产品,只要一句话,就能生成一个可以360度漫游的虚拟场景。

你可以说“森林里有一座悬崖边的小屋”,系统几秒钟就构建出来了。

这个“从语言到空间”的交互方式让我意识到:提示词不再只是技术细节,它正在成为新的“用户界面”。

启发在于:在AI产品设计中,要换位思考用户的感知方式,将语音、图像、手势、甚至眼动等输入融入到界面中,打造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由此可见,提示词不再局限于文本输入,而应成为激发AI创意的指引——例如引导用户用一句话描述创意,AI自动生成作品。

03行业智能体的关键不在模型,而在知识

蚂蚁集团在大会上分享了一个让我特别感兴趣的项目:“院士智能体”。它服务的是心脏瓣膜病患者,结合华为手表的健康数据、权威医学知识库和智能对话系统,为用户提供术后康复建议。

这不是一个“大而强”的AI,而是一个“小而准”的AI。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不是模型越大越好,而是它是否懂“行业语言”。做AI产品时,我们太容易陷入“调API”和“拼UI”,但很多关键价值其实来自底层知识的注入,比如行业术语、流程规范、专家经验。

启发在于:我们做产品设计时,要为每个行业构建数据闭环:一方面通过微调/知识库定制将行业知识注入模型,另一方面要与行业流程对接形成反馈回路,不断迭代模型。例如:蚂蚁健康开放平台允许医生共建智能体,帮助更多专科医生打造适用的AI辅诊工具。

04开放生态不只是开放模型,而是开放能力

这次阿里和腾讯都强调了“平台化”,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字节跳动的分享。

他们不是在讲模型有多强,而是在讲怎么构建一个“可复用、可组合、可自定义”的能力平台。

举个例子,他们设计了一个低代码框架,企业客户可以拖拽式地定制自己的AI对话系统,包括接入自己的知识库、设置输出风格、权限控制等等。

启发在于:AI产品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能力交付”。我们做平台型产品时,要多想一层:怎么把能力“交到别人手里”,并让他们自己发挥。这就需要我们设计的是“积木”,不是“雕塑”。

05记忆与信任,是下一个产品体验的杠杆

在RockAI的发布会上,他们提出了一个我非常认同的概念:“原生记忆”。

不像传统外挂知识库那样,这个系统能直接把用户行为和历史内容融入模型的“记忆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和持久对话。

换言之,未来的AI代理能够记住用户偏好和历史交互,逐渐成为“理解你的人”,而不是每次都从零开始。

这种记忆化能力意味着AI产品可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它会记住你喜欢的语言风格、决策习惯,并在适当时机给出更加贴合的建议。

启发在于:我们要设计让AI产品“长期陪伴”用户的机制,例如建立用户画像和反馈回路,让AI在使用中自适应优化。更重要的是,本地化记忆还带来技术与体验的双重提升:由于记忆模块集成在设备端,响应速度更快、延迟更低,同时增强了数据隐私与安全。

最后的话

这次大会让我最大收获不是“技术有多强”,而是看到不同企业在面对AI时代时,做产品设计的底层思考方式。

他们并不是从模型出发去找场景,而是从场景出发,去定义AI该怎么融入流程、知识和用户心智中。

我相信未来AI产品不再是“接个API就上线”,而是一次系统性的产品重构:怎么重新理解用户输入?怎么定义一个“负责任”的Agent?怎么把行业知识变成模型的一部分?怎么设计出可以自演化的产品能力?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