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不在土: 中国如何筑起稀土供应链的“万里长城”

  • 2025-07-28 15:22:01
  • 739

氧化钇,一种与氧结合的稀土元素,为何牵动全球神经? 从精密激光器、坚固牙科陶瓷到尖端战斗机,它的身影无处不在。更关键的是,它位列中国今年限制出口的七种稀土之列。这不仅仅是关于一种元素的故事,而是关键资源控制如何演变为中、欧、美竞争新前线的缩影——它深刻揭示了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紧密交织,以及在贸易冲突与战略猜疑时代依赖他国的巨大风险。

稀土,包含钇、钪及15种镧系元素共17位成员,虽在地壳中储量丰富(全球分布近百处矿床),其真正的稀缺性在于规模化、经济化的开采与精炼能力。正如地理学家朱莉·克林格(《稀土前沿》作者)所言:“稀土非凡的磁性与导电性,使其成为现代科技的基石——驱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强化航天合金,更是高性能永磁体(稀土磁铁)的核心。关键在于,它们‘稀’不在储量,而在分离提纯的极端复杂性与成本。”

中国,正是这道复杂工序的绝对主宰者:

开采: 占据全球约70%的稀土矿石产出。

加工(分离): 全球87%的稀土分离在中国完成。

精炼(提纯): 这一高技术环节,中国掌控了90%以上的全球份额。

磁体制造(核心应用): 高达94%的稀土永磁体产自中国,它们是电动汽车、工业电机及国防装备不可或缺的“动力心脏”。

中国何以建立如此壁垒?

技术门槛与污染成本: 分离化学性质极其相似的17种元素本身已是巨大挑战,加之伴生放射性物质(如钍、铀),使得整个流程复杂、高耗能且污染严重。

经济悖论: 克林格指出:“单个稀土元素需求量小,前期开采分离投入巨大,在自由市场下往往无利可图。利润点更在下游应用(如磁体、合金),但这需建立在完整产业链基础上。”

国家战略意志: 中国将稀土视为战略命脉,通过数十年持续的国家补贴、长期规划和系统性投资,强行突破了经济可行性的瓶颈。“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是建立并维持强大稀土供应链的关键,”克林格强调,“这正是中国模式的核心。”

今年,中国的“稀土武器”正式亮剑。作为对美贸易反制的回应,北京限制了对国防与高科技领域至关重要的七种稀土及相关磁体的出口。此举不仅精准打击美国,其涟漪更重创欧洲。

欧洲企业的切肤之痛: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延斯·埃斯克隆透露:“多家企业因此停产,关键矿物供应中断。”他警示:“这加剧了欧洲的忧虑——在关键材料上高度依赖中国,其‘可靠性’正遭受严峻质疑。”

数据索取引发新担忧: 申请出口许可的欧洲企业被要求披露稀土用途、客户信息甚至生产细节,引发“变相窃取知识产权”的恐慌。

欧洲的软肋暴露无遗:深度依赖遭遇战略压制。 寻求自主之路却荆棘密布。

历史教训:德国斯托克维茨的“幻灭”:这个前东德村庄曾发现稀土矿藏。然而,矿石品位低、开采成本天文数字,加上中国对市场的绝对定价权,使得任何开发计划在经济上被判死刑。钻机撤走,只留下警示。

现实挑战:供应链鸿沟难越:贸易商Tradium的马蒂亚斯·鲁特看得透彻:中国的优势是“数十年系统性建设”的结果,涵盖工业产能、研发投入乃至全球人才布局。“西方在全球化中主动让出制造业根基,成就了今日中国的‘意料之中’的主导。”

新希望与旧疑虑:瑞典基律纳矿床:瑞典LKAB公司宣布发现欧洲最大稀土矿藏,点燃新希望。其目标直指“环境可持续且经济可行”的本土供应链。然而,高级副总裁达伦·威尔逊也承认:“欧洲社会需要重新认识:保障关键矿产安全,意味着必须承担本土开采的责任。”

找到矿藏只是起点,构建从矿石到磁体的完整产业链才是真正的“珠峰”。 克林格泼了盆“清醒剂”:全球不乏“最大矿床”的头条,但“供应链不会自然形成,它需要持续、协调的巨额投资——这正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也是欧洲最欠缺的。”

有怀疑论者,基于斯托克维茨的失败和经济现实,认为追赶中国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或将长期受制于人。

地缘政治警钟已震耳欲聋,将关键矿物自主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即使投入巨大、耗时漫长也势在必行。

稀土之争的终极拷问,并非资源多寡,而是欧洲是否具备应对长远战略挑战的决断力与耐力。 这盘棋局中,欧洲能否摆脱“被动棋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