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家到回家! 时隔四年, 极氪重回吉利怀抱?

  • 2025-07-17 22:54:08
  • 332

李书福用一纸合并协议,就把四年前放出去的猛兽重新收回了牢笼

日前,当吉利汽车与极氪正式落笔签下合并协议,众人才猛然意识到,李书福的棋局早已布到了终盘。

“极氪不是吉利自己的品牌吗,怎么还要合并?”消息一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疑惑。但细看条款,这场交易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吉利汽车将以每股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股份的对价,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权。

交易完成后,成立仅四年的新能源独角兽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彻底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品牌。

汽车圈“分久必合”也成必然?时间倒回四年前。当极氪作为独立品牌高调亮相时,李书福给它的定位是“吉利进军高端纯电的先锋”。

彼时新能源市场群雄并起,多品牌战略成为传统车企的普遍选择。吉利更是将“分兵战术”发挥到极致,几何、银河、极氪、领克等一众子品牌相继出世。

然而时移世易。当新能源淘汰赛进入下半场,多线作战的弊端开始显现。2024年,李书福在《台州宣言》中首次提出“一个吉利”战略,宣告分散作战时代的终结。

随后吉利动作频频。几何品牌并入银河,领克汽车划归极氪体系,翼真汽车则成为吉利银河的高端MPV系列。

此次极氪的全面回归,标志着这场内部整合达到高潮。“过去极氪与领克、银河在20万-30万元市场存在明显重叠,”一位接近吉利的业内人士透露,“同一集团内品牌相互争夺资源,研发和营销重复投入,内耗严重。”

接下来我们先算一下几笔账。首先,回看极氪的上市路,堪称一波三折。2023年登陆纽交所时估值高达110亿美元,但一年后市值缩水至57亿美元,跌幅近50%。

尽管2024年极氪营收达759亿元,同比增长46.9%,净亏损仍高达57.91亿元。独立上市的极氪面临持续的盈利压力,而回归吉利体系后,可依托母公司的雄厚财力与更低融资成本,获得更从容的发展空间。

其次,合并最直接的收益在降本增效。分析师预测,整合后吉利研发投入可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缩减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

以日常运营为例,2024年底领克与极氪初步合并后,双方活动接驳车辆统一使用极氪009,仅此一项年节省费用就超千万元。全面整合后,年成本节约将达到数十亿量级。

最后,更深层的价值在技术融合。极氪手握800V高压平台、AI数字底盘等尖端技术,但受限于豪华定位难以下沉。而吉利拥有主流市场的庞大基盘,2025年上半年总销量达19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首次突破50%。

合并后,极氪的三电技术可快速导入银河等大众品牌,而吉利的制造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也将反哺极氪。

虽然理论上是这个逻辑也非常清晰,单用户层面如何作想?极氪独立运营时建立的尊享服务体系和科技品牌调性,能否在集团框架下保持独特性,考验着吉利高层的智慧。

另外传统车企的层级文化会不会浇灭极氪的创新之火?要知道极氪团队以互联网基因著称,决策链条短、创新试错快;而吉利作为传统车企代表,体系化和流程管控是优势。两者如何平衡,将是合并后的关键课题。

而外部竞争更不容乐观。小米汽车近来气势逼人6月交付量已达2.5万辆,特斯拉连续多措并施抢市,华为智选车强势扩张。合并过渡期内,吉利-极氪组合能否快速形成战斗力,仍是未知数。

内部消息显示,合并后吉利将设立银河事业部和极氪事业部两大板块。其中极氪事业部统领极氪、领克两大品牌,专注豪华纯电与高端新能源;

银河事业部则整合银河、中国星系列,主攻主流市场。四大主力品牌覆盖10万-50万+全价格带,形成燃油、纯电、混动、醇氢电动的全动力矩阵。

随着极氪回归,吉利全年销量目标已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数字背后,一个更庞大的野心正在浮现。李书福要打造的不仅是一个汽车品牌,而是一个兼具创新活力与规模效应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