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管制崩了? 中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暴增660%, 出什么事了
- 2025-07-25 08:32:20
- 840
在上周末,2组数字引爆了全球经贸市场——353吨,660%。前者,是中国海关在7月20日发布的上个月贸易数据,中国对美国稀土磁体出口的吨位。而后者,是环比5月份,6月份对美稀土磁体出口的增长比例。创下2024年10月以来单月新高。然而在数字跃升的表象之下,一场围绕战略矿产控制权的深层次博弈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也因为这次的暴增,在当前中美贸易战白热化、管制措施不断收紧的情况下,中国这组对美稀土磁体出口数据,显得异常扎眼甚至是讽刺。这让国内不少爱国网民非常愤怒,激进者甚至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稀土管制体系的松动甚至“崩溃”。
这一情绪可以理解,不过针对事情本身还是不能片面看待问题。因为这类判断忽略了三个关键事实。首先,同比数据呈现完全不同的图景——2025年6月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实际下降38.1%,上半年稀土磁体出口总量22319吨,同比减少18.9%。
其次,激增本质是政策调整后的存量释放:四月中国将多种稀土产品纳入出口管制清单以回应美国关税措施,导致许可证审批积压。而随着中美六月底达成协议,中国加速处理前期合规申请,积压的2000余吨订单得以集中清关。
最后,中国并未放弃管制核心原则。出口许可证被限定六个月有效期,且明确禁止军用流向——当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要求“恢复四月初供应水平”时,中国商务部同步强调“军民两用属性”和“防扩散义务”的立场。管制框架依然存在,只是审批效率在协议框架内获得提升。
坦率地说,中国在战略层面的考量则更为深远。我们观察一下美国的情况。美国近年加速推进“稀土自主”,《关键矿产法案》要求2027年前将对华稀土依赖度降至30%以下。然而现实困境显著:国防部注资4亿美元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其分离产能仅恢复设计值的45%,磁材成品率不足60%;电子垃圾回收方案成本高达380美元/公斤,数倍于进口中国磁体。
更严峻的是军工需求刚性:F-35战机每架需417公斤稀土材料,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单艘消耗量达4吨,五角大楼评估若遭中国断供,其军工体系将在9个月内瘫痪。兰德公司报告指出,美国建立完整稀土产业链至少需10至15年。
在此窗口期,中国选择通过阶段性增量供应,实际是在挤压美国本土产业复苏空间。当六月出口激增消息传来时,中国十部门正于南宁联合推进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严查虚假申报、第三国转运等规避手段。这种“开正门、堵偏门”的组合策略,既缓解了国际供应链压力,又强化了合法贸易的管控力度。其效果直接体现在市场层面:美国车企如特斯拉、福特因磁体供应恢复加速生产,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22天;而同时,美国MP Materials等企业的股价却在出口数据发布后应声下跌,折射出资本对本土稀土产业前景的疑虑。
这660%的增长率不是管制的溃败,而是国家战略意志的精确投射——在美国产业尚未成熟前释放储备产能,加速市场饱和,从而压缩美国稀土企业本就狭窄的生存空间。当美国财长在镜头前近乎哀求地要求更多供应时,当五角大楼报告坦承“新一代武器绕不开中国供应链”时,这场博弈的力量对比已然清晰。稀土不是普通的土,它是大国博弈的天平,而中国正以它为支点,撬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