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紧出口后, 美国开始收破烂? 两国倒卖稀土, 中方抓了个正着

  • 2025-07-22 16:47:43
  • 852

中国收紧稀土出口后,美国真的开始“收破烂”了吗?与此同时,有两国向美国倒卖稀土,被中方抓了个正着。那么,美国这种做法真的能否奏效?这么干又是因为什么?

随着中国全面加强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美国及其盟友开始感受到真正的压力。作为半导体、军工、通信、汽车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工业维生素”,稀土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全球稀土的加工和精炼环节,几乎被中国掌握在手,尤其是稀土永磁体,中国占据了超过90%的全球加工产能。这种几近垄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每一次政策上的微调,都足以令全球市场神经紧绷。

面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显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方面,美国国防部上周斥资4亿美元购股,成为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芒廷山口材料公司的最大股东,试图通过加大本土稀土生产投资来减少对华依赖。另一方面,美国也将视线瞄准了电子垃圾回收。废弃的电脑、智能手机、服务器、家电、医疗设备等电子产品,都可能成为美国回收商们提取金、银、铜以及稀土元素的“宝藏”。

然而,美国的这种“收破烂”策略,真的能解决其稀土短缺的燃眉之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从电子垃圾中提取稀土元素不但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还很高。其次,电子垃圾中的稀土含量相对较低,提取效率难以满足美国高端产业对稀土的大量需求。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进口的锑氧化物突然暴增,仅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间,从泰国和墨西哥涌入美国的锑高达3834吨,几乎相当于此前三年的总和。要知道这两个国家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可观的冶炼能力。墨西哥的唯一锑厂直到4月才复工,泰国的冶炼能力也远远支撑不起这样的出口体量。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所谓的泰国产品原本就来自中国,被打包转运后贴上新标签后进入美国。

这不是推测,而是有铁证如山的证据。根据中国海关资料显示,2023年泰国和墨西哥甚至没有进入中国锑出口前十的名单,但在今年却突然跻身前三。这种洗产地换马甲的方式,其实就是非法规避管制的典型行为。

面对美国的这种小动作,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今年5月,中国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已部署开展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要求生产商在线提交包括交易量和客户名称在内的额外信息,建立从矿山到出口的全链条数字化追踪系统。这一举措,无疑是对美国试图通过第三方转运稀土行为的有力回击。

同时,中方还加强了对第三方出口渠道的监管力度,对于异常增长的中转国实施重点监测,要求其提供冶炼产能证明,严查经过香港“洗白”稀土的灰色通道。除了加强监管外,中方还采取了一系列惩戒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对内将战略资源走私定性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深挖幕后犯罪网络,依法追究组织者刑事责任。对进口商虚报用途或转卖美国的行为,立即吊销稀土进口资质,并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贸易合作。这些举措不仅堵住了监管漏洞,更对那些企图铤而走险的国家给予震慑。

而美方的一系列小动作,恰恰暴露出其在关键矿产博弈中的焦躁与被动。别看美国国内也有矿,比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区,但本土提炼技术不足,最终还得送回中国处理,才可能变成可以用的材料。为了自救,美国开始在在垃圾堆中翻找,甚至是不得不寻找“擦边球”的办法,企图通过第三方“转运”稀土。

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并不持久。而且也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软肋,一是无法真正摆脱对中国矿产的依赖,二是自建体系代价过高、周期过长,三是在灰色操作中留下大量把柄,主动把谈判筹码送到了中方手中。归根结底,在这场围绕稀土的较量中,中国不仅握有资源牌,更掌握着调节器。美国靠回收补漏洞,但漏洞越补越大,靠“第三方转运”玩障眼法却被中方查了个正着。这也预示着未来,只要我们继续紧握资源主动权、技术升级权和市场调控权,胜负的天平终将越来越倾向我们这边。